找到相关内容3739篇,用时10毫秒. ·把佛教导航设为主页
  • 二十世纪中国佛教学术会议综述

    主题是讨论佛教因果报应的理论问题,这些论文有的被收到《弘明集》里;二是由寺庙出面召集参会者讨论问题:例如东晋沙门竺法汰为破道恒的心无义,“乃大集名僧,令弟子昙一难之。引经据典,析驳纷纭”,(注:...

    不详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5/07270280150.html
  • 社会转型期藏传佛教信仰的变迁

    佛事活动的多少、在家中拜佛的次数和在婚丧嫁娶等民俗活动中僧人参与的状况就可以得到藏传佛教的影响弱化的明显证据。  第三,宗教观念渐趋淡泊。过去,因果报应、生命轮回等观念在藏族当中普遍流行,现在,这些观念...

    马晓军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5/06353280615.html
  • 灵光与曙光——从明代宗教意识看中国近代文明的发端

    他们仍要以因果报应的学说和种种戒律来“警醒”世人,势必引起世俗社会的极大反感。和《十日谈》将矛头指向教士和修女一样,《金瓶梅》、“三言二拍”、《笑府》等作品嘲讽最甚的,恰是那些标榜清心寡欲的佛徒僧众。...

    不详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5/07092480767.html
  • 佛教早期在华传教主体之研究

    固有的“天命”、“灵魂”说来解释“三世轮回”和“因果报应”,使中国人在毫无违和感的情况下接受了印度佛教中“三业”的理论,“世或有积善而殃集,或有凶邪而致庆。此皆现业未就而前行始应。”不过,为便于中国人...

    张晓华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5/07095880819.html
  • 《禅宗与心理分析》禅中的自我

    饿鬼或畜生之地,也不会遭受任何因果报应。何以如此?因为他没有任何挑选嫌弃。   如果你爱智慧者而厌恨平凡者,你就会在生死之海浮沉。种种邪恶的热情是由于心才有;如果你们没有心,又有什么邪恶的热情可以...

    铃木大拙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5/07114780893.html
  • 南岳大乘止观法门(1)

    分别智为觉也。净心从本已来具此。智性不增不减。故以净心为佛性也。此就智慧佛以明净心为佛性。又此净心自体具足福德之性及巧用之性。复为净业所熏出生报应二佛。故以此心为佛性也。又复不觉灭故以心为觉。动义息故说...

    慧思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5/07121880942.html
  • 南岳大乘止观法门(2)

    。此性虽为无漏所熏故不起生死。但由发心已来。悲愿之力熏习故。复为可化之机为缘熏示违之用亦得显现。所谓现同六道示有三毒权受苦报应从死灭等。即是清净分别性法。问曰。既从染性而起云何名为清净分。答曰。但由是...

    慧思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5/07121880943.html
  • 大圆满法加行开示 暇满难得(4)

    有浪费,也不会有差错的。觉得没有事似的,他都造业了,还那么好。谁、谁那么恶劣,还那么顺利。那是白业要穷尽了,暂时不能报应,因为他很多前世修的福报今生一定要穷尽,以后不能出头,不能再出来了。他是最大的...就怕造业。造业了,以后还要承受果报。报应了,没有事,这是好事,机会来了,一忏悔,念一转就行了,他不怕报应,就怕造业。凡夫不是这样,凡夫就不怕造业,他就怕报应。怕也没有用,也得感受。刚才说的,你通过修行...

    上师 达真堪布 开示

    |道次第|大圆满|

    http://www.fjdh.cn/article/2009/05/16104880996.html
  • 慧远大师念佛思想所依据的主要经典考辨

    一、发愿文所强调的六道轮回、善恶报应的观点,在《经》中被反复铺陈与强调。如《经》中说:“人在世间爱欲之中,独来独去,死生当行。至趣苦乐之处,身自当之,无有代者。善恶变化,殃咎异处,宿豫严待。”[18]...

    杨净麟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5/05324781205.html
  • 月称及其《入中论》

    自性灭,故无赖耶亦能生;有业虽灭经久时,当知犹能生白果”①。唯识学派设立阿赖耶识有多种理由,其中最重要的一条就是为了说明因果报应的业感理论。唯识论者认为业在未受报以前,是以种子的形式存在于阿赖耶识中,...

    李学竹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5/08171581347.html